影音資源Videos
集體製造
自1769年瓦特(James Watt)改良蒸汽機引領工業革命以來,為人類生活帶來爆炸性的發展,人力的勞動也逐漸轉向機械的勞動,使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新竹作為臺灣高科技工業重鎮,大量的精密科技之代工與研發製造廠房,也刻劃了本地的經濟活動樣態,可以說,科學園區的興起即是集體製造的最佳代名詞。
伴隨著全球化浪潮、AI/物聯網、數位科技的崛起,難以計數的製造物形塑我們的日常生活至今,你我都活在集體製造之下,而我們的生活勞動也參與、成為了集體製造的一環。
本展邀集五位擅用不同媒材之當代藝術家,分別以創作、觀念及行動參與介入,藉由多重的觀點詮釋,回應在集體製造命題下所產生的各種想像,試圖引導觀者思考科技高度發展下的功與過,並進一步從此關係中尋求解決方案。
新竹作為臺灣高科技工業重鎮,大量的精密科技之代工與研發製造廠房,也刻劃了本地的經濟活動樣態,可以說,科學園區的興起即是集體製造的最佳代名詞。
伴隨著全球化浪潮、AI/物聯網、數位科技的崛起,難以計數的製造物形塑我們的日常生活至今,你我都活在集體製造之下,而我們的生活勞動也參與、成為了集體製造的一環。
本展邀集五位擅用不同媒材之當代藝術家,分別以創作、觀念及行動參與介入,藉由多重的觀點詮釋,回應在集體製造命題下所產生的各種想像,試圖引導觀者思考科技高度發展下的功與過,並進一步從此關係中尋求解決方案。
新竹市美術館

1981年生於苗栗,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創作碩士,作品關注影像與敘事之間新的可能性,曾多次獲國內外獎項肯定,包括2009年亞洲文化協會台灣獎助計畫獲獎、2012年哈恩.內夫肯斯基金會與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當代藝術獎入圍候選人、2016年臺北美術獎優選。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曾獲2011年新北市創作新人獎首獎、2013臺北美術獎首獎、2016年Prudential Eye Awards 2016 Edition裝置類首獎等獎項。以多元化的藝術實踐探討農業、製造業、生產、消費等議題,以及與個人家庭處境和家族歷史息息相關的故事。

1979年生於高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現居於臺北,曾獲2005年臺北美術獎首獎、2008年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入圍,2016年出版童書《宇宙掉了一顆牙》獲得文化部金鼎獎,2017年創立STUPIN藝術家工作室駐村平台。作品不斷透過不同的媒材型式,創造出一種詩意兼具情境式的獨特語彙,近年關注於環境與內心歸屬感的消逝與飄盪的精神狀態,並透過不存在的狀態顯現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1984年生於臺北,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畢業,近年於德國萊比錫美術館、日本東京森美術館、韓國首爾美術館等地展出。作品常取材自日常生活情境,擷取滑稽與尷尬的特殊景況,透過充滿灰色幽默且真切的線條筆觸,敏銳地勾勒當代社會中各式人物的生存場景。

新竹作為臺灣高科技工業重鎮,大量的精密科技之代工與研發製造廠房,也刻劃了本地的經濟活動樣態,可以說,科學園區的興起即是集體製造的最佳代名詞。
伴隨著全球化浪潮、AI/物聯網、數位科技的崛起,難以計數的製造物形塑我們的日常生活至今,你我都活在集體製造之下,而我們的生活勞動也參與、成為了集體製造的一環。
本展邀集五位擅用不同媒材之當代藝術家,分別以創作、觀念及行動參與介入,藉由多重的觀點詮釋,回應在集體製造命題下所產生的各種想像,試圖引導觀者思考科技高度發展下的功與過,並進一步從此關係中尋求解決方案。

1975年生於臺北,畢業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攝影學系。1999-2009年之間從事職業報導攝影,並於2007年、2008年獲得金鼎獎最佳攝影獎。2010年起,杜韻飛以攝影為主要媒材開始進行獨立創作,主要關注現下臺灣的社會現況及議題。
作品《未來祖宗像》以1990年後出生的新住民二代作為拍攝對象。以仿證件照形式,試圖解構臺灣的國族想像,回應族群文化、生命政治、全球化等現象。

1959年生於臺東縣長濱鄉,畢業自國立藝專美術科西畫組(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後於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獲得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長期關注、研究及書寫原住民藝術技藝及發展。
系列繪畫作品《移民後山》始自近年追溯自身平埔族─道卡斯族祖輩遷居後山臺東的家族歷史,藉由民族誌形式,紀錄在山海之間的環境求生,繁衍後代的家族生命故事。

1994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創作主要匯合跨學科的地方研究,以計畫性藝術行動、複合媒體,關注「靈」的概念如何涉及地理、歷史與族群關係等議題,並以動態影像集、死亡考察、泛靈接觸、製圖、書寫的方式,進行現階段的藝術計畫。
裝置作品《墳塚之地》始自2018年開始追溯了竹塹社族人從鳳山溪谷上溯的過程,藉由原本散落在楊梅、新埔、關西等地的墓碑及神靈等,描繪在番社與漢庄的界限消失之後,遺留在土地上的「墳」與「靈」及其中與人群不斷交涉和存續的生命敘事。

1963年出生於屏東縣三地門鄉達瓦蘭部落,成長於當地排灣族Pulima藝匠世家,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作品形式極為多元,不拘泥於題材與媒材,於繪畫、雕塑、工藝、影像紀錄、詩、散文等皆有所成。創作深具對社會、對生態關懷的反思,為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家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從母體文化(Vecik)線條、圖紋及文字的書寫概念創發「紋砌刻畫」,藉由作品與原始的古老智慧相遇,與生態神學對話,尋找內心的和諧與重生的美藝思維。

1958年生於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梅花部落,現為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山光教會牧師。畢業於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研究所,主修繪畫創作。曾獲得2012年Pulima藝術獎優選、2019年文化部第14屆文馨獎銅獎。創作長期關注於原住民文化建構及歷史脈絡,重新詮釋族群信仰與原住民圖像語彙於繪畫創作中。

作為「本草城市新竹」展場之一,新竹市美術館的展出乃以道卡斯族的歷史經驗開場,從竹塹社的角度,整理新竹地區和臺灣大歷史的重要發展,提供美術館本身,以及其展出作品之間交互對照的閱讀脈絡,有別於純粹漢人觀點,或殖民者觀點的歷史敘事,並以五位藝術家的創作,探索人與土地的關係、平埔族群的遷徙歷程與全球化下族群的移住。






自課程設計發想、學校老師前期鋪陳引導、藝術家入校教學、學生現場實踐創作與回饋,呈現新竹典藏教育現場的樣貌,延伸教學現場至展覽現場,期能發揮拋磚引玉之效,為教育工作者開啟更多對於典藏教育與教學方法的想像,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學習經驗中認識在地美術歷史與知識,並透過藝術建立今昔連結,進而在過程中養成美學素養。

【揭開燈藝史篇】聚焦臺灣燈藝的起源、發展及變革,並打開燈藝師的工作場域,展示他們如何透過唾手可得的工具和材料結構燈品的雛形,逐步發展出各種燈藝種類。同時重現元宵傳統遊戲:猜燈謎,營造元宵夜燈火綿延、闔家歡慶的年節情境。
【解構燈藝美學】則透過9位臺灣重要燈藝師的代表性作品,呈現他們各自獨特的美學風格與精神,點亮臺灣花燈歷經世代所發展的多樣姿態及變革。
【探索燈藝當代】以紀錄短片回溯燈藝師與燈藝的淵源,刻劃燈藝對於他們各自生命的意義,進而探討當代該如何觀看及回應臺灣燈藝的發展。

本次展覽創作計畫以《新竹擺態》為題,邀請日籍攝影家近藤悟與在地藝術家林欣怡分別從視覺、聽覺、觸覺多重感官材料出發探索,進行地方人物誌的知覺文本書寫。藝術家從職業與族群的面向切入,通過一定數量的樣本採集,以身體形態、口述聲響與文化物質,組構出影態、聲態多語並置的職人圖鑑和微型敘事。透過肖像劇場、聲觸互動的審美認知共感體驗,形塑新竹人的一百種生命樣態。

另一方面,從過去到現在持續發生的氣候變遷議題,亦是大自然在向人類發出關於環境保護的警訊,新型冠狀病毒給予人類正視環境失衡問題的機會,也讓人情味再次回歸社會,大眾開始對維持生活每一環節運作正常而作出貢獻的人員獻上感謝。經濟體的重創也敦促人類重新思考關於經濟、貿易市場之於人類的意義,從而改變過去數十年來以資本主義為盈利導向的經濟脈絡。
在這特殊的時刻,全人類更需要不分彼此,因為你即是我,我即是你。
YOU ARE ME 展覽除反映出當今的全球現況,主要探討現今物理性的面向,雖是拉遠了人類彼此之間的距離,展出作品闡述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種族膚色、打破國土疆界等層面,亦反映出時下社會的潮流脈絡。

展覽期望透過新竹在地重要藝術家的生命歷程、繪畫 創作與設計教材,探見其之於藝術史脈絡、美術教育 及文化共感等多面向的思維與重要性,同時也邀請李 澤藩過往曾任教的新竹師專(現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師生共同參與,將他所設計的摺紙 教材結合立體雕塑形式放大演繹,象徵美育知識的傳承 與延續,此外展覽也規劃《摺學趣》互動創作體驗區, 邀請觀眾共同體驗李澤藩所設計的摺紙,從過程中發現 創作樂趣,並學習美術與空間的邏輯思考概念。

201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所舉辦的「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鄭瓊娟被列為1960年代,以前衛藝術與現代繪畫為創作追求的四位畫家之首(鄭瓊娟、李芳枝、黃潤色、林燕),揭示鄭瓊娟在台灣現代美術史上的代表性與重要性。

展期|2019/10/05 (六) - 12/29 (日)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新竹市中央路116號)

本次展覽「聲·色現場 – 新竹聲音及色彩譜系」欲透過在地及國際藝術家的視野—2位長居新竹的在地藝術家、2位來自波蘭的城市藝術家 —探討人類的色彩覺知,並進一步聚焦新竹地方色彩的考察。


董陽孜的《誠─移動中的雕塑》自2011始,歷經7年15站的巡迴展出,於2018年末移師至新竹市美術館。正所謂言而不成,無以立也。這座「誠」字雕塑左側「言」字為肖楠,右邊「成」字為紅豆杉,木材皆出自於台灣原生樹種,而「誠」字雕塑的五筆畫,原木料分別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經藝術家的慧眼視出、集眾人之力聚合組裝站立起來。若無筆墨,何來「書」與「法」?這幾塊近百年自然風化的奇木,成為董陽孜「書法意識」的延展,自二維的筆墨轉化為三維的立體空間;空間不僅僅是有形的物理維度,更是無形的社會精神場域。董陽孜主動出擊,讓《誠─移動中的雕塑》走入社會現場,用以提點、召喚觀者美德善行的根源,以「誠」字反思當前社會的重要價值與良知。於是,書法參與了社會,也讓社會也參與了書法。

「移居」並非是一致性的文化統合,而是在尊重之下,碰撞、交流進而產生出的多元社會型態。它使我們生活的城市更加精彩,更進而帶動了整個社會的生命力。

城市像人類一樣都有新陳代謝、都會年華老去,透過藝術家的攝影之眼與創作之心,他們記錄、思索甚至創造城市的樣貌,藉以表達對於城市最深切的愛,同時也引導我們看見城市的新生或傾頹故事,進而對所在之城產生情感。

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愛的樣子也有很多種,在你眼中愛是什麼樣子的呢?
雖然我們時常討論「愛」,卻很少注意到其實「藝術」跟愛一樣,都來自人類的情感,在生命中也佔有一定的重要性,《愛的樣子》展覽透過藝術家的創作,要帶著大家尋找愛、看見愛、感受愛。

城市作為民眾生活的載體,除了建築與建設之外,更蘊含了累積數百年的人文歷史風情,在這樣的有機體中,我們嘗試創造地景,同時也留存回憶。透過藝術家多元形式的創作,《浮光我城》帶領觀眾認識並思索城市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面容。

人類對文明與居所的欲望和追求,反映於周圍環境的改變。
你是不是也意識到了呢?
《島嶼‧環境‧故事》結合了自然、文明、永續的意象,透過各種材質的轉譯與藝術創作,讓我們認識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故事、關懷所處的環境,並且作出回應與行動。

美是什麼?每個人對於美的定義都有所不同,透過打開感官的知覺,在展覽中接收各個領域對「美」的詮釋與思辯,【美的演繹】讓每個人進入《新竹市美術館》之後,都能夠探索美、體驗美,甚至喚醒心中美的小芽,在生活中無時不刻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美。

大人小孩進館後的開心神情,替美術館這棟古蹟建築注入了新的生命與活力。
《好玩藝兒》作為新竹市美術館2017年度主題「新竹當代@我的美術館」的首展,以「玩具」、「遊戲」、「當代藝術」作為策劃的核心,將好玩與藝術結合,讓美學與當代藝術不再是遙不可及,而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以及這座幸福城市。
工藝扎根

螺鈿工藝技法繁複、且創作耗費工時,匠師隨時間逐漸凋零後,現今傳承人才甚少,然螺鈿工藝與新竹有著密切深厚的在地文化歷史,以及其獨特珍貴的創作技法,使螺鈿於108年獲登錄為新竹市無形文化資產。
透過工藝師訪談,紀錄螺鈿歷史與緣起、螺鈿來台至今於新竹的發展、螺鈿產業鏈之組成、螺鈿使用木材介紹、螺鈿貝殼介紹與來源、螺鈿製作工序、螺鈿來台第一代匠師群、螺鈿工藝師介紹、花螺鈿與掐絲螺鈿特色與工序等主題,以保存珍貴之螺鈿工藝文化。


蓪草原生於新竹山區,俗稱通脫木,有著樹木的特性,喜歡生長在副熱帶氣候環境,外觀是獨特的7裂紋葉片造形,質地輕盈柔軟,其莖幹裡的白色髓心,既能夠製成蓪草紙,也可以當作中藥使用,透過「撩草」的步驟將蓪草的髓心片為蓪草紙張,可用來箱襯或作為書畫用紙,經過染色的蓪草紙更可以形塑成各式紙花,既生動又優雅。
【蓪草在新竹】
18世紀初的新竹山區為蓪草植株的原生與盛產地,竹塹城的漢人向原住民購買蓪草植株通脫後的白色髓心,並製成一張張輕薄的蓪草紙,而後運至中國廣州販售,自此開啟了新竹蓪草的生產外銷產業鏈。
早期蓪草產業於新竹相當蓬勃,據傳「八戶人家就有一戶是作蓪草」,整個新竹的蓪草業又以南門地區佔70%,於是古時人稱南門為「蓪草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