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相片匯集

地點:新竹國小
講者:吳芊頤
講題:拼貼老窗景 主題是拼貼老窗景,先介紹自己創作的材料-日本和紙膠帶,帶了實體給小朋友們傳閱,講到拼貼創作,從日常生活中,到美術館到公共藝術,播放了去年在蕭壠駐村的影片,影片裡有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介紹自己的作品,介紹藝術家在新竹241的展覽,介說自己創作的過程,發現-蒐集-畫面的元素,同時也帶大家看看新竹還有哪裡有鐵窗花,老建築和建築上有的小配件,分享在台灣各地舉辦的工作坊,從小朋友到老人都能上手,最後以藝術家正在舉辦的展覽做為結尾,歡迎大家去參觀!

地點:關埔國小
講者:曾麗娟
講題:無特別訂講題 藝術家以「講座沒有簡報、說故事不用繪本」的核心概念分享。他以說故事的口
吻和低年級孩子敘述自己的成長及創作過程,並透過自主摸索混色技巧的經驗讓
孩子知道「創作無需受限於媒材」;他也透過縫紉與讓自己孩子接觸針線的過程
,讓孩子了解「凡事要先讓小孩知道什麼是危險」。在課程後半段,孩子拿著人
偶說故事,以巨人、傑克、媽媽三個角色說自己認識的《傑克與魔豆》,藝術家
最後也為大家說一個新版本的《傑克與魔豆》。在故事中傑克和巨人成為了好朋
友,大家也重新認識童話故事、也思考故事在不同時空背景對不同的人也會有不
同的發展與結局。課堂結束前藝術家與孩子有獎徵答結束講座,孩子在課堂中參
與踴躍,也透過問答和說故事重新思考故事與自己的連結、以及藝術創作的各種
可能。

地點:建華國中
講者:范思琪
講題:無特別訂講題 藝術家在講座開始之前,讓學生以「在白紙上用原子筆緩慢畫線」的方式,感受
筆尖在紙上摩擦的顆粒感,並透過反覆畫線的重複動作體驗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接著開始分享自己的原子筆系列創作。他也分享不同藝術家的創作,帶學生認識
當代藝術創作的各種方式與可能。他介紹日本藝術家阿部幸子透過反覆剪紙創作
的空間裝置,和學生分享重複一個很普通的行為也可以是一種創作方法。接著他
介紹台灣藝術家謝德慶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作品《做時間》,和學生
分享這位藝術家以連續一年每天每小時打卡的行為創作,最後連接到自己目前在
新竹241藝術空間展出的《時間練習》。講座中透過跳脫傳統思維的各種創作方
式,引導學生思考當代藝術的各式可能。

地點:關埔國小
講者:楊瀚橋
講題:鹿鹿交朋友 講師介紹自己的作品—《鹿鹿》,並講解他在創作這件作品的一些想法與媒
材之間的關聯,過程中利用搶答的方式與學生互動,讓學生思考此作品的可
能性或是其他相關聯的事物。
後面講述了許多他帶著《鹿鹿》到很多地方的故事,並且藉由照片及影片讓
學生猜想有哪些地點,也一起介紹了新竹很多重要的地方,像是新竹鐵道藝
術村或城隍廟等等,並且也講解許多有關新竹的特色,像是貢丸。
最後講師帶著他另一件作品《小彼得》出場,並且讓學生與他一同和《小彼
得》互動,使得學生對於他的作品印象更加深刻也覺得相當有趣!

地點:新竹國小
講者:邱掇
講題:抽象的繪畫 講師在教室間穿梭緩和上課單純的授課方式,鼓勵學生多發言與分享想法。以
自己作品切入抽象繪畫的概念:開心和隨心所欲畫自己想畫的東西,漸漸引導構
圖,繪畫所想帶領自己進入哪種繪畫風格。以畫家夏卡爾、畢卡索的作品圖像
引導學生了解構成抽象繪畫三元素:變形、顏色、角度。最後,分享一些同齡孩
子的抽象作品,分析各個顏色、造型獨特之處,鼓勵孩子繪畫要從心而做,直
覺性繪畫勿過多限制。有獎徵答上課內容及是否有了解了抽象藝術為何。

地點:科園國小
講者:羅懿君
講題:駐村創作分享-發酵的芭娜娜 講師介紹自己因為藝術研究創作到國外駐村發展自己的藝術脈絡,並講述在
國外駐村時遇到的點點滴滴,生活上因為香蕉皮的緣故,讓她產生使用香蕉
皮去創作的想法,並且介紹利用香蕉皮創作時遇到的一些問題,像是會發霉
、彎曲等等,或是思考著要如何取得香蕉皮。
再來就是她如何利用香蕉皮去拼湊去創作自己的畫面,在展場中需要用懸吊
的方式展出,也因為如此她也探討著如何將香蕉皮黏貼拼湊,使得整件作品
在展場以最好的方式呈現出來。
在這之中也有介紹有關香蕉很多的事情,像是香蕉船事件、在國外香蕉的來
源、故事甚至是推銷等等。

地點:培英國中
講者:鄭琬蒨
講題:聲音、藝術、日常 從小接觸音樂到介入聲音的藝術創作的契機,介紹聲音藝術的藝術家-約翰凱吉,放了一段聲音讓大家猜,接著介紹‘’激流派‘’(fluxus)和他們的作品,放了John cage-water walk的行為藝術側錄,以上對藝術家本人的啟發,播放自己的作品和一個6人打擊樂團的電影前導片。講師帶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件,請了幾個同學上來玩聲音,試試不同物品能發出什麼聲音,熟悉自己的物品之後,讓大家來場即興合奏!

地點:三民國中
講者:蕭在淦
講題:認識花燈 從元宵節大型花燈介紹起,看了一些成品照片,介紹如何製作花燈,從鐵絲塑形、載運、組裝。接著介紹竹北博愛國小的工作坊,展示大家製作花燈的過程還有一些製作花燈的機器,給大家看一些蕭老師做的作品:獅子、兔、麒麟等造型,還有工作照。接著介紹蕭在淦老師工作室的DIY小燈籠,一些學生做的作品,有不同的造型跟樣式,帶大家認識製作時用到的工具,還有一些國高中生做的花燈作品,ppt介紹完後,老師帶了一些製作材料來給大家看看,發下鐵絲教大家試做最基礎的原型,大家歡樂一片!

地點:虎林國中
講者:蕭銘芚
講題:不璃不器,生活亮麗 講師介紹玻璃存在於生活很多的地方,是個很好取得再利用的媒材,並且介
紹了許多使用不同方式製作玻璃的辦法,像是噴砂、上藥上色等等,連窗戶
的玻璃都可以拿來燒製成一件件不同的作品,而手法也不同,呈現出來的效
果也不一樣。
講師在ppt裡也有放入很多張不同件的玻璃工藝作品,使同學能看到不同效果
的玻璃工藝作品有多精彩。
最後講師有帶玻璃瓶來燒製瓶身的脖子部分,將其升至高溫,並且帶著學生
將瓶頭拉起,使瓶脖被變形伸展,讓學生理解將玻璃加熱可讓玻璃軟化並且
塑形!

地點:關埔國小
講者:姚植傑
講題:點點貼的設計 講師介紹有關點點的創作作品,也有介紹利用圓形點點創作的有名藝術家
——草間彌生,利用圖片讓大家知道草間彌生有哪些作品以及他的特色風格
!
之後講師讓大家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點點貼紙製作作品,讓學生了解到圓
形的點點有什麼樣的變化,例如排列方式、造型等等,可以將點點裁切一半
再將半圓形點點並排組合,讓學生思考一個圓形的點點還可以以什麼樣的形
式裁切,再拼湊而組成不同的圖案!
講師也有示範在畫有馬克杯的圖畫紙上,在馬克杯圖案裡排列,形成很多不
同的圖案,這樣的方式也讓學生像是在馬克杯上做設計,感到相當有趣,過
程中講師與老師也不斷從旁協助學生做作品。

地點:三民國小
講者:施富錡
講題:多肉植栽 介紹多肉植物為何,栽種植物三要素:陽光、土壤、水,及一個有洞的盆栽,示
範如何在盆栽底部打洞,用水壓支撐內部,輔以螺絲起子及鐵鎚,以輕慢和多次
在盆栽底部鑽一個洞(動作危險,以父母在旁協助為佳)。加上種多肉植物適合的
顆粒土,因為土壤已經含有水份所以不用一直澆水。在種植多肉植物時,要考慮
盆栽大小,日後生長空間及擺設。在教授過程,孩子一直很踴躍的提問,要注意
什麼事項,課後結束老師送給孩子們一人一盆種子,體會種植的樂趣及觀察紀錄
過程。

地點:虎林國中
講者:許金烺
講題:玻璃工藝與創作歷程介紹 課程一開始許老師介紹玻璃與琉璃的分辨方式,玻璃屬於單一媒材,琉璃則
是屬於複合媒材,同時,老師也帶一整盒玻璃彈珠與琉璃珠給同學們傳閱,讓同
學對兩種材質有更直接的接觸與了解。
接下來的課堂,老師主要是分享他的創作歷程,他從13歲即開始製作玻璃工
藝,他用自己一路走來不斷打破紀錄的經驗與對創作的堅持,提醒同學們在一個
領域裡成為「創作者」的重要。老師也舉例說明,原住民的琉璃珠是從文化變成
產業,而新竹的玻璃是從產業變成文化,藉此勉勵同學們未來的文化是從現在開
始創造。
在過程中,同學們皆非常認真地投入課堂,特別是在課程最後老師安排有獎
徵答時間,特地準備四份運用玻璃鑲入技法,將花朵圖案鑲入玻璃珠中製作而成
的項鍊,贈送給參與回答的同學,無論是知識性,還是老師的背景資訊,同學們
的反應都很熱烈,快速搶答,為這堂課畫下完美的句點。

地點:三民國小
講者:林君晏
講題:林君晏的作品介紹-關於新竹南寮的風景 講師介紹有關於「油畫」這個媒材,接著利用投影機播放幾張照片給大家看
有關於南寮的風景,過程中也有讓學生猜看看那些地方是哪裡,有沒有去過
或有沒有看過,接著利用這些「南寮的照片」從中取景當作題材去創作,並
在每一張南寮的圖片後面也會放幾件自己的作品,讓學生加深對於南寮風景
的印象,像是魚的雕像、施工的地方或是風箏等等。
最後講師讓學生思考這幾件作品裡天空的差異性在哪,白天比較亮、淺藍色
,晚上則是比較暗、深藍色等等,並且將圖畫紙發下去讓學生選擇要畫的天
空背景為何,也從這過程中去指導、引導學生。

地點:東門國小
講者:蔡楊吉
講題:欣賞木雕之美 本次課程由雕刻工藝師蔡楊吉老師向國小學生們帶來深入淺出的木雕欣賞。
一開始老師透過新竹在地廟宇——城隍廟的木造建築,帶領學生們了解木建築不
只侷限在廟宇,還有其他各式建築也都有使用木頭。而木造建築不單只木雕等裝
飾性的元素,木榫等結構式的組件,提供木造房的接合也是相當重的。
另外老師也透過廟宇上的木雕,細說華人族群酷愛透過吉祥話的諧音,去轉化成
個是物件與動物,並雕刻在木頭上,變成美麗又具備福氣的裝飾。蔡老師也引經
據典,跟大家分享了許多關於廟宇木雕的傳說故事,其中我們總會在華人廟宇上
看到的外國面孔,其實反映了被殖民時期對痛苦,匠師透過雕刻外國臉孔去扛樑
柱的造型,致使自身心靈得以抒發被壓迫的痛苦。
分享會後,老師也讓學生們觸摸他的雕刻作品,讓學生們可以知道木雕刻的精美
與細緻。

地點:大庄國小
講者:張立曄
講題:動手做一顆開花的樹 課堂一開始,張老師先請同學們分享曾經看過的樹木,同學們很踴躍地搶答、分
享自己所看過的各種樹木,櫻花樹、阿勃勒、鳳凰木等。之後老師給同學們看一
幅自己創作的圖:開滿花的樹,並請同學們使用彩色筆在圖畫紙上畫出各種花朵。
創作過程中,同學們各自發揮創意,專心投入,很快地陸續畫出各種繽紛的
花朵交給老師。在張老師與學校老師們的協助下,將同學們繪製的花朵一一剪下, 使
用白膠黏貼在張老師事先剪裁好的瓦楞紙樹木上。
最後,老師將樹木鋪在地板上,預先在樹幹的部分刷上白膠,發放各種顏色
的亮粉給同學,請大家輪流將亮粉撒在樹幹的部分,同學們非常熱衷於這個步驟, 爭
相搶著撒金粉。最終,在老師與同學們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一顆開滿繽紛花
朵的大樹。

地點:南隘國小
講者:葉佐燁
講題:認識與欣賞陶藝之美 課程一開始葉老師先是詢問同學們陶瓷是甚麼?接著運用拆解「陶」一字,來
說明陶土的起源與組成成分、燒製的陶器可依爐火種類,分為柴窯、瓦斯窯與電
窯,以及陶瓷的重要組成三元素:土火釉。課前葉老師便提示同學們要認真作筆
記,在過程中,大部分的同學皆非常認真聽講與筆記,面對老師突如其來的提問
,同學們也都非常踴躍地回應,老師也贈送象徵智慧的陶土貓頭鷹給答對的同學
。
課程的後半部分,老師使用他特地帶來的拉坏機器與陶土,示範製作手拉坏
的過程,看著一塊一塊陶土,在老師的手與機器旋轉的合作下,快速成形成盤碟
與杯子,同學們都忍不住發出讚嘆,對陶器的製作過程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
課堂尾聲,葉老師與同學們分享何謂一件好的工藝品,老師提醒同學們:「
好的工藝品就是要使用,只有用才能提升美感,也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工藝品和
人之間的關係最為接近。」同時,老師也提醒與勉勵同學們,好的生活家,懂得
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所以一定要找對自己的方向與目標。

地點:南寮國小
講者:許源榮
講題:認識玻璃藝術 講師為了引起小朋友們的注意,課程一開始便發送玻璃小禮品給大家,讓大
家藉由實際觸碰來對玻璃有初步的認識,接著便開始自我介紹,並利用投影片方
式瀏覽講師的一些得獎的玻璃作品,並簡單介紹玻璃的原料、不同玻璃藝品的創
作方法、製作玻璃的設備工具與工序等等,最後透過影片讓小朋友們對玻璃製作
的實際過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地點:竹光國中
講者:葉佳讓
講題:木雕與文化 課堂一開始葉老師先簡介傳統佛像雕刻的作品,讓同學們對佛像雕刻有初步
的認識,接著老師說明如何將傳統木雕進行創新,結合不同的元素,成為文創商
品,並且分享自己歷年來創作的文創商品,結合不同的物產或物品,取其諧音,
創造出各種具有美好寓意象徵的伴手禮,像是:結合玻璃柿子和花生的「好運會
發生」吊飾、玻璃蘋果與櫻花鉤吻鮭的組合取名為「平安歸來」,以及以內灣野
薑花粽為造型命名為「有求必粽」等吊飾。
在課堂過程中,老師不斷地透過引導來激發同學們的想像力,使同學們能夠
快速地聯想到各種物品的寓意與相關諧音,並且熱烈地回應與分享自己的創意。
課堂最後,老師特別說明了有關智慧財產權的觀念與資訊,並透過自身經驗的分
享,提醒同學們無論是在何種產業,重視智慧財產權對於創作者而言皆是非常重
要的事情。

地點:大庄國小
講者:李文福
講題:燒製玻璃 為了讓同學們對於燒製玻璃有最直接、臨場的體驗,李老師將燒製玻璃所需
的各種工具、瓦斯桶、氧氣筒等器具帶到課堂現場,雖然課程一開始發生了點小
插曲,老師需要特地回工作室更換設備,仍不減同學們期待親眼看見燒製玻璃的
興致。
在李老師回工作室的期間,由師母向同學們介紹燒製玻璃所需器具的名稱,
以及各種不同種類的玻璃,像是:硼玻璃(穩定性較好)、矽玻璃、鉀玻璃(易
破),以及鈉玻璃(使用在窗戶)。聽見許多陌生的名詞,同學們展現旺盛的好
奇心與求知欲,不斷詢問師母其他相關的問題。在等待老師歸來的前夕,師母也
播放幾部李老師之前燒製玻璃的影像紀錄,讓同學們對燒製玻璃的過程有初步地
認識。
李老師一回到現場,用最快的速度裝置與測試設備,接著便開始燒製玻璃。
剛開始,同學們看見火頭噴出熊熊的火焰感到既興奮又有點害怕,紛紛發出驚呼
聲,但當看見玻璃管在火焰中與老師的轉動下,逐漸變成吸管、湯匙、攪拌棒,
甚至還現場吹製了一隻豬,同學們無不發出讚嘆。
課程尾聲,老師讓幾位同學們體驗吹玻璃,同學們爭相報名,並在老師的指
導與安全確認下,挑戰成功。課程結束後,同學們離去,李老師仍留下製作贈送
給吹玻璃成功同學們的禮物。

地點:新竹國小
講者:林時植
講題:有趣的陶藝世界 本次陶藝分享課程,藝術家林時植帶來他多年來的陶藝經驗,引領大家進入老師
的陶藝世界。課程中,老師分享了陶土的製作過程,也打趣的分享,一塊小小的
陶土其實一點都不簡單,生產的過程需要耐心與一些技巧,才能夠變成具有塑型
能力的陶土;另外老師也準備了26包的陶土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後可以帶回家
自己動手捏陶,並且也特別叮嚀學生,如果不想使用這塊陶土,也可以將它放回
在家裡的花圃、花盆裡,讓土回歸自然,百分之百展現出老師對於材料的態度
—「取之自然,用之自然,也回饋自然」。
課程的前半段主要是分享陶藝製作的經驗,以及老師的創作分享,後半段老師啟
動了拉坏機,讓學生們透過動手做,感受拉坏機上陶土的變化,學生們也都非常
踴躍的嘗試,過程中一遇到問題,也都很熱情地向老師提問。

地點:三民國小
講者:施富錡
講題:泥土的魔術 學生非常踴躍提出許多問題,例如上色、陶土作品裡的陶鈴、可以做的造型等。

地點:新竹國小
講者:王家妤
講題:新竹鐵道藝術村✕王家妤 孩子們非常踴躍的舉手發問。

地點:新竹國小
講者:王家妤
講題:新竹鐵道藝術村✕王家妤 講者首先介紹鐵1道藝術村的歷史,和目前的空間利用,並且鼓勵小朋友能夠在週六日的時候,去看看展覽。
接著自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談到美感經驗。藝術家的作品並非一定讓人觀感舒適,也有作品室會帶給人們有暴力的、不適的感覺,而若想要創造出美的東西,可以從顏色、形狀、大小、材質,去分析畫作的內涵。

地點:三民國小
講者:王家妤
講題:王家妤創作個展:創意殺戮中小熊篇 藝術家的故事隱喻自己的工作和創作的心路歷程,公主就代表著藝術家自己,小熊代表著她在上課教授的每位小朋友。過程講述的是追求理想和現實的拉扯。最後也介紹自己在鐵道藝術村的展覽,並向小朋友分享自己創作的心得與成果,希望小朋友可以多多去看展覽。

地點:三民國小
講者:王家妤
講題:王家妤創作個展:創意殺戮中小熊篇 藝術家用說故事的方式來介紹她的創作,故事說的是,在女巫手上有許多蘋果,而公主非常想要蘋果,但是需要跟女巫交易才會得到蘋果,於是公主就到了女巫的工廠去上班。小熊是公主的朋友,他們一起在工廠畫圖賺取女巫的蘋果,但是女巫只給他們非常少的蘋果,因此公主與小熊只能在工廠越做越多,量化出一模一樣的作品,變成像機器人一樣,也越來越不開心。最後公主與小熊受不了後離開了工廠,去了其他地方旅行。

地點:大庄國小
講者:葉佳讓
講題:從傳統中求創新 講師讓學生打磨出專屬於自己的木頭筷子。

地點:大庄國小
講者:葉佳讓
講題:從傳統中求創新 講師首先向學生介紹他的木雕作品,包含柿子跟花生的吊飾、木筷子及金黑筆,必且說明作品的意義與創作概念,讓木雕品變成擁有多重意義的文創商品。例如柿子和花生就代表「好事會發生」;銀筷子和金筷子則包含了日月潭與阿里山的特色;金黑筆則代表「真Happy」。
此外,為了讓同學們能多動腦筋,在分享的過程中講師也不斷提問,從中教導學生如何在傳統的工藝上加入創新的概念,創造出新的藝品。

地點:南寮國小
講者:姚植傑
講題:數學與美術的遇見 會碰撞出什麼創意火花 大膽運用撕出來的色紙黏貼在畫紙上,體驗與別不同的作畫方式。

地點:南寮國小
講者:姚植傑
講題:數學與美術的遇見 會碰撞出什麼創意火花 講師認為美術和數學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很多人不愛畫畫是因為覺得自己缺乏天份,然而講師認為只要透過數學理論去作畫,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創作出比例完美的畫作。
在課堂上,講師首先向學生們介紹自己一直沿用的「費波納齊」數學理論,指導大家透過該理論決定畫作的顏色分佈、主體的黃金比例等,講師更利用不同的色紙代替顏色筆,請學生發揮創意,大膽運用撕出來的色紙黏貼在畫紙上,體驗與別不同的作畫方式,提高學生們對美術的興趣與畫畫的成功感。

地點:南寮國小
講者:陳依純
講題:生活與藝術間的關係 小朋友們正在猜想講者作品背後的故事。

地點:南寮國小
講者:陳依純
講題:生活與藝術間的關係 講者從自己生平講起,告訴學生們講師自身求學的過程,希望能夠讓學生們有方向去尋找自己所喜愛的事情,過程中則用投影片展現講師從小到大的作品,以及每個作品的意義與故事。講者自學生時期平面繪畫講起,至大學開始進行科技媒體的創作,除此之外也跟學生們分享一些動畫類的作品,激起他們熱烈的回應。

地點:內湖國小
講者:李文福
講題:吸管製作 小朋友吹氣球 學生依序體驗吹玻璃,並且謹記「轉轉轉吹」的口訣,只要沒有將玻璃吹破,就可以獲得講師親手製作的小玻璃製品。

地點:內湖國小
講者:李文福
講題:吸管製作 小朋友吹氣球 講師李文福示範如何燒製玻璃。

地點:內湖國小
講者:李文福
講題:吸管製作 小朋友吹氣球 座談會一開始,講師已埋首於燒製玻璃中,並教導學生們如何使用不同的溫度、甚至加入或減少氧氣製作想要的藝品。講座的過程中也宣導燒製玻璃安全的重要性,要非常小心才不會導致視力、身體的永久傷害。

地點:東門國小
講者:王家妤
講題:美與藝術是什麼? 在議題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為並非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因為藝術家還是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有的學生分享藝術家不一定可以自由創作,可能受限於業主或者其他因素,講者並不否定學生的分享,並繼續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們再次去思考自己的回答。關於「藝術有何用」的討論中,學生們回答踴躍,有的人說創作是一種宣洩、有的人說會很快樂,更有的人說藝術可以賺很多錢,講者則用鼓勵與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們繼續深入思考。
課程的結尾,講者鼓勵大家多多到藝文空間、美術館參觀,並提及自身在新竹鐵道藝術村駐村的過程,以及此次展覽的內容、緣由,和自己個人的創作經驗,而講者本身是繪本創作、兒童藝術的老師,因此這堂課程中與學生的互動非常熱絡也產生了許多火花!

地點:東門國小
講者:王家妤
講題:美與藝術是什麼? 講者由三組當代藝術作品破題,引領學員們進行對於藝術非繪畫呈現的思辯,三組藝術家分別是:杜象的小便斗、草間彌生的圓點畫,以及達米恩.赫斯特的動物標本切片作品,這些作品主體皆非以繪畫方式呈現。講者透過非繪畫式的藝術作品與學生們一起討論「何謂藝術?」、以及這些作品背後所要傳達的意義。
接著,講者延伸自「經驗差異」的討論,表達了人們對於藝術感受、美的想法不同的緣故,在於每個人因經驗不同,因此對於美的定義、藝術看法都會產生分歧。那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嗎?藝術家可以自由創作嗎?藝術又有何用呢?講者透過自身經驗,繼續與學生們一起討論藝術常被世人批判的議題。

地點:培英國中
講者:廖子寧
講題:攝影藝術欣賞101 講師於課堂上介紹了許多攝影好玩的地方,希望學生可以嘗試去拍攝一些有趣的作品,也希望學生能多多看展,培養美感內涵。

地點:培英國中
講者:廖子寧
講題:攝影藝術欣賞101 課程自介紹絕版影像館開始,而後介紹了不同藝術家所拍攝的作品,並解釋其理念及意義,透過讓學生猜想作品的內涵以及作品呈現內容,再解釋作品所包含的資訊,例如作品攝影的年代、表達的意義、拍攝的手法等。

地點:陽光國小
講者:葉佐燁
講題:陶藝源起與欣賞陶藝之美 葉老師向同學們提問有關陶瓷的起源、陶瓷的特性等問題,答中問題的同學更有機會獲得葉老師的陶藝作品,同學們都非常踴躍舉手回答,氣氛十分熱烈。

地點:陽光國小
講者:葉佐燁
講題:陶藝源起與欣賞陶藝之美 已浸淫在陶瓷藝術30多年的葉老師,在演講過程中向同學們仔細剖析陶藝的起源、製作流程、生活應用,以及向大家分享他的多個作品。
在探討陶藝起源時,葉老師舉出了神是用「泥土」創造亞當與夏娃,所以當人類要離開世上時也會歸於泥土的例子,說明「土」不但是陶瓷的原材料,同時與人類和人類的日常生活亦是息息相關。另外,葉老師更指出陶瓷與火的重要關係,說明了不同溫度的火會與陶瓷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形成不同面貌的作品。

地點:培英國中
講者:張群
講題: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張群 講者張群向小朋友們介紹自己喜歡的藝術作品。

地點:培英國中
講者:張群
講題: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張群 透過本次座談,講師向學生分享她在國外留學的種種,包括選科、必然面對的生活困難。也因為出國留學被啓發而創造出的各種作品,例如抽煙手勢的戒指、紙造的戒指、放大鏡別針、仿刀片的手觸等,每一件作品都在表達講師心情。以仿刀片的手觸這件作品為例,是講師在國外感到孤寂時所設計的,當時的她感到相當鬱悶,透過創作,她才能找回自己及釋放負面情緒。最後亦向同學們介紹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的福利與支援,希望鼓勵有志成為藝術家的同學們能放膽追夢,並更了解成為藝術家後能有哪些出路。

地點:建華國中
講者:林時植
講題:涅槃紀元-異域 講師的陶藝作品裡包含著許多和天文有關的意象,像是「宇宙世界的廣大」等,除此之外,也希望學生能找尋到自己的興趣並且好好的去培養。

地點:建華國中
講者:林時植
講題:涅槃紀元-異域 講師首先教導大家如何在藝術的道路上獲取養分,分別是一、培養更多興趣;二、涉略更多領域;三、用心去感受世界,講師也特別強調第三點,希望學生能真正用心去感受自己的生活以及身邊的人事物。
接著講師帶入當天講座主題,並說明自己對天文學方面相當感興趣,時常至圖書館查閱有關天文的書籍,除此之外,講師也會帶著觀星望遠鏡和相機去拍攝星空。這樣的興趣讓講師開始思考如何將天文融入到講師的陶藝作品當中。
講師的陶藝作品包含著許多與天文有關的意象,也希望學生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並融入於作品或是未來道路中。

地點:陽光國小
講者:連威棣
講題:<<藝術入校園>>dye業(染布) 小朋友們爭先向講者要簽名。

地點:陽光國小
講者:連威棣
講題:<<藝術入校園>>dye業(染布) 講師首先讓學生猜測講師的職業,當作演講的開頭,引發學生們的興趣,原來講師是位藍染藝術家。
講師接著介紹染布的材料,接著說明染布的過程,除此之外,講者也分享不同國家染布的不同方式,並且搭配染布過程影片給學生們觀看。
演講過程中講者不斷提問,學生們也非常踴躍回答與發問,場面相當熱絡。課程的結尾時,講者送了學生們一句話:「不聽老人言,機會在眼前。」希望小朋友能勇敢的去把握機會。

地點:香山國小
講者:林冠宇
講題:谷聲雨景 小朋友們非常踴躍提問。

地點:香山國小
講者:林冠宇
講題:谷聲雨景 身為新竹市美術館展覽「聲色現場」參展藝術家之一,本次課堂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聲音,講師舉了一些生活上會聽到各種不同聲音的例子,並且讓學生們仔細聆聽現場所能聽見的任何的聲音。
首先講師跟學生介紹如何找到聲音,像是閉上眼睛用耳朵去體會,去尋找容易發出大聲音的東西,還有重複的聲音,也希望學生們可以回家多練習聽力,在生活中多仔細去聆聽各種不同的聲音。
講師平常在新竹就會錄製一些生活中出現的聲音,像是風力發電、火車、菜市場或夜市等等,藉以不投影螢幕的方式將聲音放出來給大家聆聽並且讓大家去猜想聲音為何,過程中講師跟學生問答的互動很豐富。

地點:關埔國小
講者:張立曄
講題:生活、自然色彩觀察 引導孩子認識在動植物、自然環境中去觀察生活中的顏色,例如從春、夏、秋、冬,四季環境中色彩的改變會出現的不同景色;從每日三餐碰觸到的食物中,所展現的繽紛色彩。另外也有相近色、對比色的概念,呈現大自然中色彩比例、輕重的搭配。

地點:關埔國小
講者:張立曄
講題:生活、自然色彩觀察 藝術家首先詢問小朋友「喜歡畫圖嗎?」「喜歡畫蠟筆、水彩嗎?」「喜歡什麼顏色呢?」,用提問的方式,帶入演講的主題「生活、自然色彩觀察」。引導孩子在動植物、自然環境中去觀察生活中的顏色,例如從春、夏、秋、冬,四季環境中色彩的改變所出現的不同景色;從每日三餐碰觸到的食物中,所展現的繽紛色彩。在此之中,還有將相近色、對比色的概念,呈現大自然中色彩比例、輕重的搭配。

地點:南寮國小
講者:蕭銘芚
講題:不璃不棄・生活亮麗 發揮無窮創意,用色彩繽紛的指甲油為循環再造的玻璃塗上獨有的色彩,製作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玻璃項鍊。

地點:南寮國小
講者:蕭銘芚
講題:不璃不棄・生活亮麗 講師利用投影片向學生們分享日常生活中時常接觸的玻璃特性,並講述廢棄的玻璃如何透過再造的技巧轉變為新的藝術品。由於玻璃在日常生活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希望同學們透過這次的分享,能愛惜這樣的材質,並多多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運用它,把被大家視為是垃圾的破舊玻璃變成「黃金」,為本來失去價值的東西重新賦予新的價值。

地點:西門國小
講者:蕭在淦
講題:認識花燈 學生們近距離觀察老師的花燈創作,並對其細膩的工法感到非常新奇。

地點:西門國小
講者:蕭在淦
講題:認識花燈 講師首先介紹自己的工作室以及元宵節花燈,並且說明花燈的製作步驟:由線到面再到立體。接著,講師拿出自己製做的小模型來展示,讓小朋友更清楚流程。

地點:西門國小
講者:林時植
講題:現代陶藝 學生們對於有獎徵答表現得相當踴躍。

地點:西門國小
講者:林時植
講題:現代陶藝 講師簡單講解陶藝的歷史,接著介紹陶藝製作的機器以及不同的燒陶方式,例如柴窯、電窯、瓦斯窯。而後向學生說明每種燒陶方式所燒製出的作品特色、所使用的不同雕塑工具以及成形技法等。除此之外,也介紹了基本的上釉技法,還有生活上陶瓷的應用。

地點:竹光國中
講者:范思琪
講題:我的創作經驗分享 講師亦讓同學們體驗了三種不同的畫畫方式。1/ 用呼吸畫線、2/ 用觸覺畫線 、3/ 站著畫線。她請同學們盡量用最慢的速度畫圓圈,慢慢感受筆尖與紙張接觸時的微妙磨擦感。以不同的方式畫圓圈,讓同學感受「同一事物以不同手法表達」的創作體驗。

地點:竹光國中
講者:范思琪
講題:我的創作經驗分享 講師首先詢問學生們認為「藝術家」是一群怎樣的人?有學生認為他們富有創造力;亦有同學認為他們是「瘋子」。聽完學生的分享,講師就開始介紹數個風格完全不同的藝術家,並告訴大家藝術家是怎樣的人、平常都在做甚麼。
除此之外,講師亦播放了駐村時與不同藝術家合作畫畫的影片,展示出完全不同風格的獨特作品。最後老師亦請同學們暢談剛剛以不同方式畫圈時感受,並送上小禮品予勇於表達的同學。

地點:新竹國小
講者:蔡楊吉
講題:欣賞木雕之美 透過介紹講師自己的作品,讓學生了解木雕的結構、故事等。

地點:新竹國小
講者:蔡楊吉
講題:欣賞木雕之美 講師向學生說明木雕分為許多種類,課堂上著重介紹的則是傳統木雕,透過讓給學生欣賞台灣廟宇裡的木雕素材,詳細介紹新竹城隍廟裡的物件與構造。除此之外,講師也展示了與木雕相關的卡楯結構,讓學生可以更加了解廟宇,接著則介紹傳統木雕的題材、特色等,並逐一舉例實體廟宇的物件,過程中講師也分享許多作品的故事。

地點:龍山國小
講者:李文福
講題:玻璃工藝 學生們排隊等待親自體驗吹玻璃。

地點:三民國小
講者:施富錡
講題:泥土的魔術 講師施富錡首先介紹泥土、黏土、陶土,並說明這些材質的來源,還有材質好壞等。說明製作陶土需要使用到一些水來去塑形自己想要的形狀,再放進高溫1230度的烤箱裡燒陶。
除此之外也特別強調製作陶土作品需要的是創造力,製作出來的成品有兩種不同的功用,其一為實用性,例如馬克杯、胡椒粉罐等;另一種則是觀賞用、裝飾性用,例如講師的作品《馬》、《海底生物》等。

地點:培英國中
講者:范思琪
講題:藝術家在幹嘛?! 講師於課堂中舉了許多不同的藝術家的例子,有一輩子都在畫圓點的草間彌生、有畫吶喊的愛德華·孟克,更有無名的精神病人⋯他們都努力地把心中所想的世界畫出來。而藝術家是如何成為藝術家的呢?講師則以自身為例,畢業後講師並沒有馬上加入藝術家行列,反而是去了國外打工度假,但她的工作中還是離不開「藝術」兩個字。講師發現專注地注視某一種物件後,會開始與該物產生連結,並且會更了解該事物。打工度假結束返國後,講師轉而擔任藝文文字記者,用文字紀錄有關藝術的大小事,最後才成為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後。
講師希望學生們能透過她自己的人生經歷,對當藝術家這行業有更深的了解,則使將來並沒有要當藝術家,也要學會認真看待手中作做的事情,有夢就要勇敢去追。

地點:龍山國小
講者:李文福
講題:玻璃工藝 課程中講解了玻璃工藝的功用及製作方式,包括燒玻璃的溫度、可以做的造型等。而後則現場製作出給學生的玻璃獎品,並於過程中向大家說明燒玻璃的過程及製作手法。

地點:培英國中
講者:范思琪
講題:藝術家在幹嘛?! 講師透過介紹不同藝術家,讓學生們了解藝術家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究竟在做甚麼。

地點:三民國中
講者:范思琪
講題:藝術家在幹嘛?! 講師於課堂中舉了許多不同的藝術家的例子,有一輩子都在畫圓點的草間彌生、有畫吶喊的愛德華·孟克,更有無名的精神病人⋯他們都努力地把心中所想的世界畫出來。而藝術家是如何成為藝術家的呢?講師則以自身為例,畢業後講師並沒有馬上加入藝術家行列,反而是去了國外打工度假,但她的工作中還是離不開「藝術」兩個字。講師發現專注地注視某一種物件後,會開始與該物產生連結,並且會更了解該事物。打工度假結束返國後,講師轉而擔任藝文文字記者,用文字紀錄有關藝術的大小事,最後才成為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後。
講師希望學生們能透過她自己的人生經歷,對當藝術家這行業有更深的了解,則使將來並沒有要當藝術家,也要學會認真看待手中作做的事情,有夢就要勇敢去追。

地點:三民國中
講者:范思琪
講題:藝術家在幹嘛?! 講師透過介紹不同藝術家,讓學生們了解藝術家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究竟在做甚麼。

地點:西門國小
講者:蕭銘芚
講題:不璃不器,生活亮麗 藝術家首先介紹玻璃的種類,以及需如何燒製玻璃。接著向學生們說明目前有很多廢棄的玻璃,如果直接丟掉是否就太可惜了呢?如果將這些廢棄玻璃回收,做成碗、盤、碟子或是花瓶等,亦或是公共藝術的範圍,將舊玻璃製作成馬賽克磚,裝飾在各個地方,就可以賦予沒有人用的玻璃新生命,扣緊「不璃不器,生活亮麗」。

地點:西門國小
講者:蕭銘芚
講題:不璃不器,生活亮麗 講師讓學生利用指甲油彩繪出專屬於自己的玻璃項鍊墜飾。

地點:東門國小
講者:張登堯
講題:從藝術創作到藝文平台 講者與在座的學生討論「什麼是藝術創作?」以及「藝術跟設計的不同?」接著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藝術創作,並且播放藝術創作過程的影片,除此之外,也介紹講者自身所策畫的展覽內容、作品的理念。

地點:東門國小
講者:張登堯
講題:從藝術創作到藝文平台 講者向學生介紹今日的講題以及大致內容。

地點:東門國小
講者:許源榮
講題:認識玻璃藝術 講師利用簡報與影片向學生介紹許多玻璃作品,也帶來一些玻璃藝術作品,讓學生可以近距離傳閱觀看,而後講者也介紹了玻璃的原料、玻璃藝術創作的各種技法、製作玻璃的設備工具介紹等。

地點:東門國小
講者:許源榮
講題:認識玻璃藝術 講者利用可愛的玻璃小製品當作有獎徵答禮物。

地點:清華大學
講者:許金烺
講題:工藝之家 走入校園 講者將自身創作的琉璃藝術品帶入課堂中,並且透過欣賞作品來介紹講師自創的技術—在琉璃中加入其他同樣由琉璃所造的各式花朵。除了琉璃珠子、擺桌的工藝品,講師還研發出琉璃筆,把傳統的琉璃工藝變成實用又美觀的生活逸品。

地點:清華大學
講者:許金烺
講題:工藝之家 走入校園 除了生動地介紹分享他的心路歷程外,講師更與同學們進行問答環節,答對的6名同學更獲得講師親手所造的琉璃珠子項鍊,讓同學們都非常雀躍。

地點:清華大學
講者:張群
講題:藝術文化走入校園 透過本次座談,講師向學生分享她在國外留學的種種,包括選科、必然面對的生活困難。也因為出國留學被啓發而創造出的各種作品,例如抽煙手勢的戒指、紙造的戒指、放大鏡別針、仿刀片的手觸等,每一件作品都在表達講師心情。以仿刀片的手觸這件作品為例,是講師在國外感到孤寂時所設計的,當時的她感到相當鬱悶,透過創作,她才能找回自己及釋放負面情緒。最後亦向同學們介紹鐵道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的福利與支援,希望鼓勵有志成為藝術家的同學們能放膽追夢,並更了解成為藝術家後能有哪些出路。

地點:清華大學
講者:張群
講題:藝術文化走入校園 講者透過自身經驗的分享,向學生們介紹作品創作背後的意涵。

地點:三民國小
講者:葉佐燁
講題:陶藝緣起與欣賞陶藝之美 藝術家於課程中介紹做陶藝的手法,像是手捏、拉胚等方式,去塑造自己的作品。除此之外,講師也分享自身多年來創作的歷程,也分享講者自己成立的工作室—古峰窯。接著講者介紹「陶」的緣由,從解字認識古時候的人,為什麼要創造陶土、陶器的應用,最後則帶入自身作品的創作理念。

地點:三民國小
講者:葉佐燁
講題:陶藝緣起與欣賞陶藝之美 講者將拉胚機帶入課堂中,現場示範陶藝的創作手法,讓在場的學生嘖嘖稱奇。從土塊到碗、杯子、花器,同樣的土塊在藝術家的手中卻變化無窮,可以捏塑成各式各樣的形狀,且兼具美觀和實用,讓陶土在藝術家的手上,獲得新生。

地點:三民國小
講者:楊瀚橋
講題:鹿鹿的誕生 長頸鹿是講師的創作主題,名字叫「鹿鹿」。是用保麗龍創作出大型的裝置藝術作品。藝術家在四年前創作出鹿鹿,原先是百貨商場中的擺飾,但隨著節慶的結束,鹿鹿也面臨被丟棄的問題,因此講師轉變了形式,把鹿鹿帶到台灣各個地方,深入地方社區、廟會、夜市,讓鹿鹿與人群有了更親密的接觸。

地點:三民國小
講者:楊瀚橋
講題:鹿鹿的誕生 講師也帶來了自創的角色、自己的布偶分身小彼得,到教室和小朋友們互動。在互動和接觸中,他將小朋友和自己串聯在了一起,讓小朋友更能體會對生活的熱情,還有對周遭附近的關心,期許孩子能帶著家長探索著美麗、有趣的新竹市。

地點:香山國小
講者:楊瀚橋
講題:鹿鹿的誕生 長頸鹿是講師的創作主題,名字叫「鹿鹿」。是用保麗龍創作出大型的裝置藝術作品。藝術家在四年前創作出鹿鹿,原先是百貨商場中的擺飾,但隨著節慶的結束,鹿鹿也面臨被丟棄的問題,因此講師轉變了形式,把鹿鹿帶到台灣各個地方,深入地方社區、廟會、夜市,讓鹿鹿與人群有了更親密的接觸。

地點:香山國小
講者:楊瀚橋
講題:鹿鹿的誕生 講師也帶來了自創的角色、自己的布偶分身小彼得,到教室和小朋友們互動。在互動和接觸中,他將小朋友和自己串聯在了一起,讓小朋友更能體會對生活的熱情,還有對周遭附近的關心,期許孩子能帶著家長探索著美麗、有趣的新竹市。

地點:東門國小
講者:葉佳讓
講題:木雕與文創 講師首先帶學生們認識不同的木頭,以及分辨木頭材質的好壞,並利用投影片介紹講師自身的創作,介紹的過程也利用問答的方式讓學生思考作品本身的理念。像是「柿子」和「花生」,就代表著「好事會發生」。

地點:東門國小
講者:葉佳讓
講題:木雕與文創 講師讓學生DIY專屬於自己的木製筷子,將工藝運用於日常生活當中。

地點:南寮國小
講者:蕭在淦
講題:認識花燈 蕭在淦老師花燈工作室 首先講師向學生分享講師曾經製作過的大小型花燈,有龍、孔雀等樣貌,讓學生們嘖嘖稱奇。接著講師教導學生們不同體積花燈的製作方式,而後亦發下數根鐵絲給同學們嘗試彎曲成圓形、心形等,親自體會製作花燈的步驟。

地點:南寮國小
講者:蕭在淦
講題:認識花燈 蕭在淦老師花燈工作室 講師發下鐵絲,讓學生們體驗製作花燈其中的步驟。

地點:竹光國中
講者:張登堯
講題:從藝社創作到藝文平台 講者與在座的學生討論「什麼是藝術創作?」以及「藝術跟設計的不同?」接著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藝術創作,並且播放藝術創作過程的影片,除此之外,也介紹講者自身所策畫的展覽內容、作品的理念。

地點:竹光國中
講者:張登堯
講題:從藝社創作到藝文平台 講者向學生介紹今日的講題以及內容。

地點:西門國小
講者:蔡楊吉
講題:欣賞木雕之美 講師向學生說明木雕分為許多種類,課堂上著重介紹的則是傳統木雕,透過讓給學生欣賞台灣廟宇裡的木雕素材,詳細介紹新竹城隍廟裡的物件與構造。除此之外,講師也展示了與木雕相關的卡楯結構,讓學生可以更加了解廟宇,接著則介紹傳統木雕的題材、特色等,並逐一舉例實體廟宇的物件,過程中講師也分享許多作品的故事。

地點:西門國小
講者:蔡楊吉
講題:欣賞木雕之美 透過介紹講師自己的作品,讓學生了解木雕的結構、故事,也鼓勵學生自由提問,從中獲得更多木雕相關知識。

地點:曙光女中
講者:廖子寧
講題:攝影藝術欣賞101 講師以曙光女中校友的身分回到學校演講,首先講師讓學生們了解「絕版影像館」,介紹絕版影像館的地理位置、展覽資訊以及所做相關事項,並也向學生們介紹六個看展要點,讓學生日後觀展時可以馬上抓到重點,了解展覽資訊。
接著講者介紹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風格的藝術家所拍攝的作品,及其作品的理念與意義,透過與學生的「猜猜看」問答形式,讓學生對攝影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後透過介紹講者自身的職業,讓學生未來能夠有更多職涯選擇。

地點:曙光女中
講者:廖子寧
講題:攝影藝術欣賞101 講者透過介紹講者自身的職業,希望學生未來能夠有更多職涯選擇,努力追求自己所愛。

地點:陽光國小
講者:張馨之
講題:從新竹美術館說起 講師首先介紹了很多不同國家的美術館,以及這些美術館的特色,並且向學生們說明美術館存在的意義與原因。除此之外,也藉由介紹到新竹市美術館參展的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作品風格、理念,讓學生知道不同藝術家的創作跟創造力有哪些可能。

地點:陽光國小
講者:張馨之
講題:從新竹美術館說起 演講後的有獎徵答時間,學生非常踴躍。

地點:三民國小
講者:姚植傑
講題:創作法則之拼貼實作 講師以數學話題破冰,說明雖然自己小時候最討厭的科目就是數學,長大後卻以數學為法則來創作,藉此引起孩子對此次講座內容的興趣,接著說明「費波那齊數列」,借大自然之美應用到畫作的法則來創作。

地點:三民國小
講者:姚植傑
講題:創作法則之拼貼實作 講師發下色紙並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創作方法,也說明比例與數學上幾何圖形的運用。學生們構思出不同的主題,並且大膽揮灑創意。

地點:內湖國小
講者:許金烺
講題:工藝之家 走入校園 講者將自身創作的琉璃藝術品帶入課堂中,並且透過欣賞作品來介紹講師自創的技術—在琉璃中加入其他同樣由琉璃所造的各式花朵。除了琉璃珠子、擺桌的工藝品,講師還研發出琉璃筆,把傳統的琉璃工藝變成實用又美觀的生活逸品。

地點:內湖國小
講者:許金烺
講題:工藝之家 走入校園 除了生動地介紹分享他的心路歷程外,講師更與同學們進行問答環節,答對的6名同學更獲得講師親手所造的琉璃珠子項鍊,讓同學們都非常雀躍。

地點:曙光女中
講者:陳飛豪
講題:Art Work Collection 講師首先介紹自己的攝影作品,並講述自己因為當兵的關係,經常從台北坐火車或是高鐵到左營,在這樣的過程中,講師將在車上看見的風景用相機拍攝記錄下來,並修圖剪接,成為一系列的作品。

地點:曙光女中
講者:陳飛豪
講題:Art Work Collection 講師向學生說明拍攝的手法跟技巧,並讓學生思考並決定想要呈現的方式。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南寮國小 以帶孩子認識美術館建物及新竹的聲色出發設計導覽內容,著重於介紹4位平面藝術家的新作,同時在聲音地圖和科技互動藝術裝置多停留體驗,並讓孩子透過色票牆認識顏色與象徵意義。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南寮國小 以帶孩子認識美術館建物及新竹的聲色出發設計導覽內容,著重於介紹4位平面藝術家的新作,同時在聲音地圖和科技互動藝術裝置多停留體驗,並讓孩子透過色票牆認識顏色與象徵意義。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南寮國小 以帶孩子認識美術館建物及新竹的聲色出發設計導覽內容,著重於介紹4位平面藝術家的新作,同時在聲音地圖和科技互動藝術裝置多停留體驗,並讓孩子透過色票牆認識顏色與象徵意義。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南寮國小 以帶孩子認識美術館建物及新竹的聲色出發設計導覽內容,著重於介紹4位平面藝術家的新作,同時在聲音地圖和科技互動藝術裝置多停留體驗,並讓孩子透過色票牆認識顏色與象徵意義。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新竹國小 透過看展及跨領域教學,引導孩子發現校園內的問題,並共同激盪問題解決的方法。課堂透過科技藝術家跨領域的創作及背後故事,激發孩子對環境議題的審視。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新竹國小 透過看展及跨領域教學,引導孩子發現校園內的問題,並共同激盪問題解決的方法。課堂透過科技藝術家跨領域的創作及背後故事,激發孩子對環境議題的審視。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新竹國小 透過看展及跨領域教學,引導孩子發現校園內的問題,並共同激盪問題解決的方法。課堂透過科技藝術家跨領域的創作及背後故事,激發孩子對環境議題的審視。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頂埔國小 希望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激發孩子學習美術的熱情,並提升對色彩的敏銳度。課堂透過導覽藝術家創作及技法、科技藝術互動裝置,讓孩子對環境的色彩與聲音有更深的體驗與感受,進而運用在創作。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頂埔國小 希望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激發孩子學習美術的熱情,並提升對色彩的敏銳度。課堂透過導覽藝術家創作及技法、科技藝術互動裝置,讓孩子對環境的色彩與聲音有更深的體驗與感受,進而運用在創作。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南寮國小 希望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激發孩子學習美術的熱情。課堂透過導覽藝術家的作品、科技藝術互動裝置,讓孩子對自己生長的環境有更多認識。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南寮國小 希望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激發孩子學習美術的熱情。課堂透過導覽藝術家的作品、科技藝術互動裝置,讓孩子對自己生長的環境有更多認識。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南寮國小 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激發孩子學習美術的熱情。課堂由導覽員解說藝術家的作品,並以色票為主軸發展導覽。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南寮國小 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激發孩子學習美術的熱情。課堂由導覽員解說藝術家的作品,並以色票為主軸發展導覽。

地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展覽:新竹現象
學校:南寮國小 透過鐵道的參訪導覽,讓小朋友們進一步認識鐵道歷史、駐村藝術家等機制,並且能夠經由參訪學習知識、經驗,書寫小短文敘述參訪回饋、心得。

地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展覽:新竹現象
學校:南寮國小 透過鐵道的參訪導覽,讓小朋友們進一步認識鐵道歷史、駐村藝術家等機制,並且能夠經由參訪學習知識、經驗,書寫小短文敘述參訪回饋、心得。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三民國小 透過展覽,帶領孩子一起感受新竹的城市色彩與聲音。課程由作品導覽出發,接著讓每位孩子帶著自己抽到的色票在美術館內尋找對應色、用不同的方式觀賞畫作。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三民國小 透過展覽,帶領孩子一起感受新竹的城市色彩與聲音。課程由作品導覽出發,接著讓每位孩子帶著自己抽到的色票在美術館內尋找對應色、用不同的方式觀賞畫作。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三民國小 透過有別於坐在教室裡上課的方式,提高小朋友對藝術興趣,進而提升整體多元學習。導覽員以各個不同展區依序向小朋友介紹,且讓小朋友在充分體驗後互相分享自己對展覽的感受。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三民國小 透過有別於坐在教室裡上課的方式,提高小朋友對藝術興趣,進而提升整體多元學習。導覽員以各個不同展區依序向小朋友介紹,且讓小朋友在充分體驗後互相分享自己對展覽的感受。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三民國小 透過有別於坐在教室裡上課的方式,提高小朋友對藝術興趣,進而提升整體多元學習。導覽員以各個不同展區依序向小朋友介紹,且讓小朋友在充分體驗後互相分享自己對展覽的感受。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朝山國小 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激發孩子學習美術的熱情。課堂透過導覽志工講解藝術家作品,並介紹色票,讓每位孩子都能抽出屬於自己的顏色,再做交流分享。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朝山國小 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激發孩子學習美術的熱情。課堂透過導覽志工講解藝術家作品,並介紹色票,讓每位孩子都能抽出屬於自己的顏色,再做交流分享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青草湖國小 透過淺顯易懂的導覽,引導孩子認識科技藝術,並讓孩子體驗過往較少接觸的科技藝術作品。課堂中以故事性敘述為導覽口吻,搭配展覽兒童摺頁的解謎遊戲,帶孩子用趣味的方式看展,最後預留較長時間給孩子們體驗。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青草湖國小 透過淺顯易懂的導覽,引導孩子認識科技藝術,並讓孩子體驗過往較少接觸的科技藝術作品。課堂中以故事性敘述為導覽口吻,搭配展覽兒童摺頁的解謎遊戲,帶孩子用趣味的方式看展,最後預留較長時間給孩子們體驗。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青草湖國小 透過淺顯易懂的導覽,引導孩子認識科技藝術,並讓孩子體驗過往較少接觸的科技藝術作品。課堂中以故事性敘述為導覽口吻,搭配展覽兒童摺頁的解謎遊戲,帶孩子用趣味的方式看展,最後預留較長時間給孩子們體驗。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青草湖國小 透過淺顯易懂的導覽,引導孩子認識科技藝術,並讓孩子體驗過往較少接觸的科技藝術作品。課堂中以故事性敘述為導覽口吻,搭配展覽兒童摺頁的解謎遊戲,帶孩子用趣味的方式看展,最後預留較長時間給孩子們體驗。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陽光國小 透過校外看展及跨領域教學,讓小朋友可以學習到異於校內的課程,並藉由展覽主題啟發小朋友對新竹聲音與色彩的想像。由策展人導覽後,預留半小時讓小朋友充分深入學習。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陽光國小 透過校外看展及跨領域教學,讓小朋友可以學習到異於校內的課程,並藉由展覽主題啟發小朋友對新竹聲音與色彩的想像。由策展人導覽後,預留半小時讓小朋友充分深入學習。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南寮國小 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引導孩子學習發現生活周遭的美,並透過展覽主題讓小朋友對顏色有更多想像,利用簡單介紹與問答的方式深入認識新竹的聲與色。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南寮國小 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引導孩子學習發現生活周遭的美,並透過展覽主題讓小朋友對顏色有更多想像,利用簡單介紹與問答的方式深入認識新竹的聲與色。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南寮國小 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引導孩子學習發現生活周遭的美,並透過展覽主題讓小朋友對顏色有更多想像,也利用簡單介紹與問答的方式深入認識新竹的聲與色。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南寮國小 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引導孩子學習發現生活周遭的美,並透過展覽主題讓小朋友對顏色有更多想像,也利用簡單介紹與問答的方式深入認識新竹的聲與色。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南寮國小 透過較生動的導覽,引導孩子認識科技藝術,並讓孩子體驗科技藝術。導覽中以展覽兒童摺頁的解謎遊戲為主軸,帶孩子用趣味的方式看展;最後預留時間給孩子們體驗。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南寮國小 透過較生動的導覽,引導孩子認識科技藝術,並讓孩子體驗科技藝術。導覽中以展覽兒童摺頁的解謎遊戲為主軸,帶孩子用趣味的方式看展;最後預留時間給孩子們體驗。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東門國小 透過此次展覽參訪,讓小朋友開始體驗身邊的顏色與聲音,對生活周遭多留心。除了簡介各藝術家的作品以及各展區外,導覽以色票牆的色票分享為主軸,讓每位小朋友都有發表想法的機會。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東門國小 透過此次展覽參訪,讓小朋友開始體驗身邊的顏色與聲音,對生活周遭多留心。除了簡介各藝術家的作品以及各展區外,導覽以色票牆的色票分享為主軸,讓每位小朋友都有發表想法的機會。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東門國小 藉由欣賞畫作及展覽中的互動體驗,激發小朋友對藝術的想像,同時平衡單一面向的學習方式。導覽以畫作介紹及體驗互動裝置的方式進行。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聲色現場
學校:東門國小 藉由欣賞畫作及展覽中的互動體驗,激發小朋友對藝術的想像,同時平衡單一面向的學習方式。導覽以畫作介紹及體驗互動裝置的方式進行。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東門國小 班級學期國文課談的是對大自然的感受與體悟,因此導師希望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激發孩子對環境的感悟。課堂中著重分享科技藝術家如何將自然的感知轉化成藝術創作,並讓孩子透過互動激發對自然和國文領域交融的想像。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東門國小 班級學期國文課談的是對大自然的感受與體悟,因此導師希望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激發孩子對環境的感悟。課堂中著重分享科技藝術家如何將自然的感知轉化成藝術創作,並讓孩子透過互動激發對自然和國文領域交融的想像。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東門國小 班級學期國文課談的是對大自然的感受與體悟,因此導師希望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激發孩子對環境的感悟。課堂中著重分享科技藝術家如何將自然的感知轉化成藝術創作,並讓孩子透過互動激發對自然和國文領域交融的想像。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三民國小 孩子年紀很小但都很喜歡藝術,班級導師希望透過簡單生動的導覽方式,帶孩子體驗並認識科技藝術的概念。課堂中著重於三件互動性高的作品,並設計互動活動。課堂最後由老師帶孩子聚集,並彼此分享看展心得,梳理今日的課程。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三民國小 孩子年紀很小但都很喜歡藝術,班級導師希望透過簡單生動的導覽方式,帶孩子體驗並認識科技藝術的概念。課堂中著重於三件互動性高的作品,並設計互動活動。課堂最後由老師帶孩子聚集,並彼此分享看展心得,梳理今日的課程。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關埔國小 孩子透過參訪了解藝術空間參訪規範,並認識241藝術空間的發展特色-科技藝術,親身體驗VR、AR等科技創作作品。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關埔國小 孩子透過參訪了解藝術空間參訪規範,並認識241藝術空間的發展特色-科技藝術,親身體驗VR、AR等科技創作作品。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關埔國小 孩子透過參訪了解藝術空間參訪規範,並認識241藝術空間的發展特色-科技藝術,親身體驗VR、AR等科技創作作品。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清華大學 透過241藝術空間的互動體驗,以及林照真、周巧其、黃致傑藝術家更深入的解說,讓學生更能夠思考藝術創作由資料研究發展至創作成果的進程,進而應用於個人生涯規劃上。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潮間凝視
學校:清華大學 透過241藝術空間的互動體驗,以及林照真、周巧其、黃致傑藝術家更深入的解說,讓學生更能夠思考藝術創作由資料研究發展至創作成果的進程,進而應用於個人生涯規劃上。

地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展覽:新竹現象
學校:水源國小 透過鐵道導覽,讓小朋友們能夠進一步認識鐵道藝術村發展,配合正在進行的藝起解謎活動,激發小朋友們的想像力以及邏輯性。

地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展覽:新竹現象
學校:水源國小 透過鐵道導覽,讓小朋友們能夠進一步認識鐵道藝術村發展,配合正在進行的藝起解謎活動,激發小朋友們的想像力以及邏輯性。

地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展覽:新竹現象
學校:水源國小 透過鐵道導覽,讓小朋友們能夠進一步認識鐵道藝術村發展,配合正在進行的藝起解謎活動,激發小朋友們的想像力以及邏輯性。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重返凝視
學校:南寮國小 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引導孩子認識本次展覽藝術家,並從畫作中的東門城及城隍廟更了解新竹的歷史。因此導覽時著重在說明藝術家與新竹在地的創作關係與歷史淵源。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重返凝視
學校:南寮國小 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引導孩子認識本次展覽藝術家,並從畫作中的東門城及城隍廟更了解新竹的歷史。因此導覽時著重在說明藝術家與新竹在地的創作關係與歷史淵源。

地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展覽:新竹現象
學校:南寮國小 讓小朋友們自動自發於聆聽時做筆記,不懂時主動發問,除了基本的館舍空間與歷史的導覽之外,也讓孩子們自行去挖掘許多不經意的小細節,另外透過步行至新竹公園,並於公園校外參訪,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更加認識新竹。

地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展覽:新竹現象
學校:南寮國小 讓小朋友們自動自發於聆聽時做筆記,不懂時主動發問,除了基本的館舍空間與歷史的導覽之外,也讓孩子們自行去挖掘許多不經意的小細節,另外透過步行至新竹公園,並於公園校外參訪,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更加認識新竹。

地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展覽:新竹現象
學校:南寮國小 讓小朋友們自動自發於聆聽時做筆記,不懂時主動發問,除了基本的館舍空間與歷史的導覽之外,也讓孩子們自行去挖掘許多不經意的小細節,另外透過步行至新竹公園,並於公園校外參訪,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更加認識新竹。

地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展覽:新竹現象
學校:東門國小 藉由鐵道駐村藝術家、歷史與建築等知識導覽,配合有獎徵答,讓小朋友對鐵道有基本的認識,另外透過親自從學校步行到鐵道藝術村,讓小朋友們觀察所生活的城市街道與各種現象。

地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展覽:新竹現象
學校:東門國小 藉由鐵道駐村藝術家、歷史與建築等知識導覽,配合有獎徵答,讓小朋友對鐵道有基本的認識,另外透過親自從學校步行到鐵道藝術村,讓小朋友們觀察所生活的城市街道與各種現象。

地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展覽:新竹現象
學校:東門國小 藉由鐵道駐村藝術家、歷史與建築等知識導覽,配合有獎徵答,讓小朋友對鐵道有基本的認識,另外透過親自從學校步行到鐵道藝術村,讓小朋友們觀察所生活的城市街道與各種現象。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三民國小 著重於五件視覺上時間感強烈的作品,引導孩子感受作品的氛圍,覺察欣賞過程中時間變快或者變慢了,進而思考生活中處處存在的時間感知。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三民國小 著重於五件視覺上時間感強烈的作品,引導孩子感受作品的氛圍,覺察欣賞過程中時間變快或者變慢了,進而思考生活中處處存在的時間感知。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重返凝視
學校:東園國小 透過此次課程活動讓小朋友更加了解家鄉的人事時地物,並由東門城與城隍廟作為對新竹的在地連結。主要介紹藝術家黃志超《台灣風光系列》作為對台灣的家鄉了解,並以《東門城》與《城隍廟》作品作為對新竹的了解。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重返凝視
學校:東園國小 透過此次課程活動讓小朋友更加了解家鄉的人事時地物,並由東門城與城隍廟作為對新竹的在地連結。主要介紹藝術家黃志超《台灣風光系列》作為對台灣的家鄉了解,並以《東門城》與《城隍廟》作品作為對新竹的了解。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陽光國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時間感知及錄像藝術的認識,老師在課前為孩子建立對時間及錄像藝術的基礎知識,課堂中則著重於五件視覺上時間感強烈的作品,引導孩子感受作品的氛圍,覺察欣賞過程中時間變快或者變慢了,進而思考生活中處處存在的時間感知。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陽光國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時間感知及錄像藝術的認識,老師在課前為孩子建立對時間及錄像藝術的基礎知識,課堂中則著重於五件視覺上時間感強烈的作品,引導孩子感受作品的氛圍,覺察欣賞過程中時間變快或者變慢了,進而思考生活中處處存在的時間感知。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大湖國小 透過參訪了解藝術空間參訪規範,並認識241藝術空間的發展特色「科技藝術」,接著參觀當期展覽「生活時間考」。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大湖國小 透過參訪了解藝術空間參訪規範,並認識241藝術空間的發展特色「科技藝術」,接著參觀當期展覽「生活時間考」。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大湖國小 透過參訪了解藝術空間參訪規範,並認識241藝術空間的發展特色「科技藝術」,接著參觀當期展覽「生活時間考」。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陽光國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藝術家創作媒材的認識,以「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媒材表達時間感知」為主軸,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帶出的時間感知,進而思考自身可以如何應用不同媒材創作。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陽光國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藝術家創作媒材的認識,以「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媒材表達時間感知」為主軸,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帶出的時間感知,進而思考自身可以如何應用不同媒材創作。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陽光國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藝術家創作媒材的認識,以「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媒材表達時間感知」為主軸,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帶出的時間感知,進而思考自身可以如何應用不同媒材創作。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陽光國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藝術家創作媒材的認識,以「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媒材表達時間感知」為主軸,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帶出的時間感知,進而思考自身可以如何應用不同媒材創作。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重返凝視
學校:東門國小 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讓小朋友不但更了解自己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並對新竹藝術史有更多的認識,因此安排許多時間讓小朋友體驗VR數位互動裝置,多元化學習進程。

地點:新竹市美術館
展覽:重返凝視
學校:東門國小 透過看展安排及跨領域教學,讓小朋友不但更了解自己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並對新竹藝術史有更多的認識。因此安排更多時間讓小朋友體驗VR數位互動裝置,多元化學習進程。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陽光國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藝術家創作媒材的認識,以「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媒材表達時間感知」為主軸,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帶出的時間感知,進而思考自身可以如何應用不同媒材創作。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陽光國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藝術家創作媒材的認識,以「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媒材表達時間感知」為主軸,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帶出的時間感知,進而思考自身可以如何應用不同媒材創作。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清華附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視/聽覺感知與時間感知的關係,並著重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呈現的畫面、聲響如何帶出時間感知,老師亦請孩子紀錄導覽過程、思考看/聽到印象深刻的作品及原因。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清華附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視/聽覺感知與時間感知的關係,並著重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呈現的畫面、聲響如何帶出時間感知,老師亦請孩子紀錄導覽過程、思考看/聽到印象深刻的作品及原因。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清華附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視/聽覺感知與時間感知的關係,並著重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呈現的畫面、聲響如何帶出時間感知,老師亦請孩子紀錄導覽過程、思考看/聽到印象深刻的作品及原因。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陽光國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藝術家創作媒材的認識,以「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媒材表達時間感知」為主軸,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帶出的時間感知,進而思考自身可以如何應用不同媒材創作。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陽光國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藝術家創作媒材的認識,以「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媒材表達時間感知」為主軸,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帶出的時間感知,進而思考自身可以如何應用不同媒材創作。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陽光國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藝術家創作媒材的認識,以「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媒材表達時間感知」為主軸,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帶出的時間感知,進而思考自身可以如何應用不同媒材創作。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陽光國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藝術家創作媒材的認識,以「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媒材表達時間感知」為主軸,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帶出的時間感知,進而思考自身可以如何應用不同媒材創作。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陽光國小 課堂主題聚焦於藝術家創作媒材的認識,以「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媒材表達時間感知」為主軸,引導孩子覺察不同創作手法帶出的時間感知,進而思考自身可以如何應用不同媒材創作。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西門國小 三年級的孩子較難理解展覽探討的「時間感知」理念,因此以淺顯易懂的導覽搭配兒童摺頁的貼紙遊戲,帶孩子覺察藝術家作品中呈現的時間感知,進而思考自身生活中無形卻無所不在的時間。

地點:新竹241藝術空間
展覽:生活時間考
學校:西門國小 三年級的孩子較難理解展覽探討的「時間感知」理念,因此以淺顯易懂的導覽搭配兒童摺頁的貼紙遊戲,帶孩子覺察藝術家作品中呈現的時間感知,進而思考自身生活中無形卻無所不在的時間。